• 主页 > 体育问答
  • 巴黎的生活百科 天工开物与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性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讲话,强调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人们可以继续在自然界中工作。开物中更好地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科技造福人类。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天工开物”,出自明代杰出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的书籍。本书是一部生产综合性著作,涵盖了工业文明之前各门类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设计文化等。它是描述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它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堪称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被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巴黎生活_巴黎生活节奏快吗_巴黎的生活百科

    宋应星,字长庚,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人。江西省奉新县北乡人。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家族成员世代为官。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宋应星被推举为候补,历任江西分宜县令、福建汀州府吏、曾任亳州刺史。他虽然是朝廷官员,但对工农业生产和应用技术非常感兴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刚刚萌芽,江西的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萍乡的采煤、广信的炼铜、景德镇的瓷器闻名,这给了宋应星进入的机会。接触工农业生产和劳动人民,为本书的写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宋应星致力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他声称写《天工开物》与名利和进步无关。他的先进思想使他对传统学术持批判态度。思想家和科学家。

    简单的唯物主义

    巴黎生活_巴黎生活节奏快吗_巴黎的生活百科

    《天工开物》书名取自《尚书》和《周易》,有其特殊的含义,意思是用人力补充自然力量,通过技术发展万物,即利用天工补人力,开万物。宋应星以此表达自己的技术思想,并为自己的作品命名。宋应星最突出的贡献就是系统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几千年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知识、技术和经验,使其组织化、系统化,并写成一本广为流传的书。

    “天工开物”包括农业和手工业,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蜡烛、造纸、兵器、火药、纺织、印染、制盐、采煤、采油等生产技术。对中国古代各种技术进行分类和系统总结,全面反映了中国工艺技术的成就,构成了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天工开物》共3卷18回。第一卷介绍了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和加工方法,纺织工具的操作方法,以及糖和盐的生产过程;中间卷描述了砖块和陶瓷、车辆和船舶的制造、煤炭、硫磺、明矾的开采以及石油开采造纸。和其他方法;第二卷介绍五金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火药、墨水、颜料的制造,珍珠、玉石的开采,矿石的开采、洗选、冶炼和分离技术,金属合金的冶炼,和半连续生产系统。宋应星尊重科学,重视实践。他有准确的数据和123幅插图,其中仅陶器类别的插图就有15幅。它描绘了各种工具的形状和名称,各种工种和工序的操作过程以及劳动人民的生产状况。内容详实图文并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机械部分对农机具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立轴风车、糖车、牛式拉绳机等,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科技著作。

    宋应星写这本书的出发点是总结劳动人民开发、利用、改造自然的智慧和经验。例如,在《乃符》一章中,关于天人关系,提出“智慧出于人”。书中的大部分描述都是人们“巧夺天工”的实际创造。它强调农耕需要精耕细作,工艺需要精益求精。在讲解“稻作”时,他特别提到,老农民会用“心计”,充分利用天时地利。犁一犁,再翻犁,三犁,然后施肥。做瓷器需要“做事多,成熟”。冶炼铁,以油炸熟铁为原料,先用铸铁制成砧座,作为承受锤击的底座。种植谷物,需要分析土壤和作物的品种和特性,这些特性会随着水和土壤的变化而变化。解释土壤气候和耕作方法对作物生长变化的影响,人工影响可以改变物种的特征。这些解释为农作物的生产和栽培奠定了理论基础。

    严谨的科学态度

    《天工开物》系统地描述了各个生产领域的技术流程、操作要点、原材料和产品、生产工具形式。各项工作都是系统性、科学性的。注重用插图再现生产情景,方便学习和模仿。例如,《乃服》篇中记载,制作衣服的原料有丝、麻、棉、毛皮等,单丝则包括从养蚕、丝加工、织机、经济、和花卉印刷。其过程,包括养蚕的“禁忌”、“饮食禁忌”、“身体危害”等都有详细的记录,有些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在描述水稻八种病虫害时,也一一列举了防治方法。宋应星崇尚科学,详细记录了物质经火淬炼时发生的化学变化。他没有加入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迷信言论。他严厉批判了炼丹求仙的方法,并多次驳斥了“鬼化干木”、“珠回珠”等迷信神怪的荒唐学说。它详细记录了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例如:播种稻种时,如果田里的水太深,稻种还没有来得及下沉,突然刮起大风,稻种就会堆积在稻田里。角造成损坏。因此,风停后播种水稻种子很重要,这样种子才能均匀下沉,长成秧苗。书中还引用和发展了劳动人民总结的农业谚语,如:种麦时要讲究。一寸麦不怕一尺水。小麦刚长出来的时候浇水至顶,无害;一尺麦只怕一寸水。成熟时,一寸水,就会软化。如果根部倒置,茎部浸入泥土,麦粒就会全部腐烂在地上。还记载了麦花盛开时的情景:白天江南麦花盛开,夜晚江北麦花盛开。这样的结论是不经过仔细观察就得出的,充分体现了宋应星的科学求实精神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巴黎的生活百科_巴黎生活节奏快吗_巴黎生活

    《天工开物》的可贵之处在于,记载了许多工农业生产中的先进科技成果,总结了农业生产的经验,内容广泛。它还记录了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化学、生物、矿物等自然科学的知识。是研究明代工农业生产技术较为完整、有价值的资料。特别是,该书注重用数据来解释事物的状态和结构,并引入数学概念而不是纯粹的技术描述,这是一种现代科学方法。无论耕地时间多长、工作时间多长、使用工具的大小、工作质量的好坏,都应尽可能用数字来表示。例如,在农业中,稻苗出苗后30天就被连根拔起并移栽。一亩稻田可移栽至25亩,稻苗与稻田的比例为1:25。旱稻需三斗水,晚稻需五斗水。如果失去水,它就会干涸。形容手工业的生产,分工明确,动作敏捷,多人协作,环环相扣,就像一幅现代化生产流水线的分工协作图。 。这些技术数据对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天工开物》收录了大量的社会经济资料,从技术角度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宋应星投入大量精力探索、挖掘、吸收各地工艺精髓,使传统制作工艺得以继承和发展。

    倡导自然循环理念

    宋应星认为,宇宙是一个永不停息、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万物产生、发展、生长、消亡,逐渐化为气。形状和空气的运动和变化既是一个过程的结束,也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因此,有一种不断变化、错综复杂、无头无尾、无始无终的变化状态。在他看来,世间万物“生生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世间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所以世间一切事物都必须是唯一的、正确的。例如:光度和浊度;潮湿和干燥;高贵和廉价都是相对存在的。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转化为相反的方面。他从烧松烟制墨、水银炼朱砂中总结出红与黑、白与红的对立与转化。人们相信,植被和万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枯萎和繁茂,是大自然的熔炉。只有掌握了万物的生死和自然生态的改造,才能驾驭自然、利用自然。这进一步萌发了物质循环、能量守恒、动态平衡的科学理念。

    “天工开物”几乎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生产领域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制造过程,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罕见的。早在18世纪,《天工开物》就已流传到欧洲,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高度关注。它已被翻译成意大利语、德语、英语、俄语、希腊语和阿拉伯语版本并在许多国家流通。它被认为是了解中国的最佳指南。古代社会生活和传统技术的钥匙。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大量引用《天工开物》的资料,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cgbjx001.com/html/tiyuwenda/9108.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